1

大学时有个老师讲话特别抽象,那是对自己语言的精准度和凝练度的高标准下长年锻炼而成的,因此像课本一样多术语,旁征博引。有时我觉得自己的文字也挺抽象,但这是对名词与形容词不熟悉而随意组合滥用的结果,由于不喜欢和现有已存在的句子发生大量冲撞,就用自己的感觉去重组它们,假以高考语文的标准来要求的话,错句频出,但我挺喜欢那种乱乱的感觉,仿佛能看到一颗心在背后飞扬。

时常很痛心于我所受到的语文教育,这门大量阅读输入的课程是在政治课破败历史课虚伪的背景下尚存教人良知的课程,也痛心自己没能摸索出一条在应试背景下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道路,最后的结果很别扭,一边厌学一边无知地背诵答题套路,一边充满表达欲一边笔下文字枯槁干涸。根源上讲是我严肃阅读不足,不具备思考事件发生的表象与深层原因的能力,其次是害怕看上去太过认真或预感答案错误而不敢有价值观表达,再次是觉得谁都说得对恐于与人或事冲突对峙,导致写起作文来假大空,早早学会了臣服,不然高中那些题目实则怪不到应试体制上。

2

很早就意识到我的语文教育已死了,也很早就体会到语文这门课程,在不具备自主阅读习惯的学生群体里育人的重要性,学语文,就是在学做人,就是在了解时空跨越之下的不同人的经历,原来有那么多相似的情绪。语文教人的写作是在一个木讷的国度里动员人们去抗争的最好武器。可是我不足以幸运遇到一个对语文充满爱、社会责任感强的语文老师,也不够机智在这镣铐下舞蹈,至今我回忆语文课全都是套路话的模板,说一不二我时常不能理解的参考答案。大学图书馆里的阅读时间是我对自己的复健。最近各种事情交织下情绪很敏感很适合写作,常有奇思妙想写起来如流水,最难得的是自己不觉得油腻。快乐的我只会写出傻乎乎的文字,字里行间打满感叹号,傻到浑身冒泡泡。我想如果让现在的我回去写作文,至少在叙事类我能写得更好,毕竟结尾会上升得比较真诚自然,我不会再说违心话了,但议论文依然会很差,严肃文学之短板,我并没有感受到这方面的成长。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死记硬背确实在帮助人感知语文的内涵这方面起了一定作用,齐声朗读“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穿越时空去想象去体验时,我想很多人的心都会因此变得柔软。懵懂时对人生的憧憬也在某个晨读的朗朗声里被埋下火种了,无论走得多选,在哪里看雪,会尽可能去尝试偶遇湖心亭那个“痴似相公者”的人。

3

(真的很厌恶排比句但还是用了,真虚伪啊。太多“我感觉”了,什么时候能理智自信一点,而且好唠叨哦,词语不精炼,词汇量太少。 甚至最后两段还很套路话恶心……